中式新茶點

很多人問,這是粿嗎?
其實,這是粿,也是米果子。

家裡從小在傳統市場經營米食生意,草仔粿、米苔目、蘿蔔糕、粽子、年糕等米製品,小時候家中生意忙時,總是忙到天昏地暗,別人總是開心等過年,小時卻最怕過年、過節,因為總是忙得團團轉無法休息,別人的寒暑假是開心吹冷氣,我們家則是辛苦炊蒸氣。

20120714 這是粿也是米果子

長大了,才知道原來家中是守著這麼傳統的一門技藝,也曾夢想著怎麼樣可以讓傳統米食也能有一番新意,五年前的這篇報導,心有戚戚焉:

「有一說最早的日本和果子大概與我們台灣的草仔粿或麻糬類似,源於中國唐朝,經過精進改良後,繼續吸收其他地方製菓技巧,而後愈往藝術的形式走,到了江戶時代,已經發展成又像捏陶又像寫意繪畫,主題是季節、風花雪月等,隨著四季節慶登場,並逐個賦予名字,因此和果子有著另外的稱謂「銘果」,吟著詩歌俳賦,一口抹茶總是配上一口捨不得吃的優雅

回看台灣傳統米食糕餅,雖然同樣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豐富的口味,也可同樣依著四季節氣與節慶輪番上場,但在技藝及用途發展上分往兩條路走,一條走向奢華包裝的婚禮小餅,一條則停留在原初米食加工的階段嘎然而止,有種漸被冷落遺忘的滄桑」
—–聯合報_草仔粿 春天阿嬷手中的好料

20120714 這是粿也是米果子-2

 

作者口中「市場中的台果子」,因為製作耗工費時、節慶味漸淡,草仔粿逐漸成為應景食品,或菜市場、景點偶然逛到的小點,以前古早時代蒸籠炊煙,一家人年節忙進忙出做紅龜粿的時代,早已不復見,蘊含傳統文化與年節氣氛的正港台灣味點心,就這麼逐漸式微。

比起過去同樣乏人問津的鳳梨酥,現今成為代表台灣味的伴手禮,草仔粿猶如天壤雲泥之別…但下定了決心,期盼為台灣味果子創造、延續這逐漸式微的台灣味點心,才發現理想與現實存在著巨大落差,要將草仔粿改良成為精緻伴手禮,重點不在包裝,而是本身特質根本不合適。

米食點心冰過就硬,冷藏後不方便即食。
蒸製的粿皮與內餡飽含水分,稍熱的天氣不需一天便容易變質。
粿皮軟嫩、易黏不適合包裝。軟趴的粿皮不適合作造型,原來紅龜粿、草仔粿僅用粿印印出圖案少作立體造型,是有其原因的。

種種困難才讓人驚醒:原來沒有什麼店家這麼做,不是沒有原因,要不然早就滿街都是造型精美的草仔粿伴手禮。
研究年餘,有了些進展,加入各地特色食材,如地瓜、紫藷等,稍降低粿皮的含米比例,不僅降低熱量,也讓口感更為輕盈,也意外讓改善了純糯米的厚重口感與不易消化的缺點,讓粿皮更為清爽、不油膩。內餡自然是傳統的醇厚滋味,包入的還有媽媽30多年深厚的火候與功力。

為讓傳統內涵增添新意,同時保留粿的形與意,決定以「米果子」命名之,粿的拆字即是米、果,而米果子的較小外型,正是小顆粿子(粿仔兒)之意

謝謝老顧客們給了米果子這樣的評語:
「日本和果子雖美但很貴不能常吃,米果子平價但時尚高質感,價格又親民,它是沒有距離的庶民點心。米果子是真正代表台灣味的鹹果子!」

希望你也可以認同:這是粿,也是米果子。

資料來源:
草仔粿 春天阿嬷手中的好料  http://mag.udn.com/mag/life/storypage.jsp?f_ART_ID=241277